寂的意思是具体意义未曾显现。
又见于毛建波校注,董其昌:《画旨》,西泠书社出版社2008年版,第37-39页) (47)关于中国绘画史上由以形论画,发展至以象论画,参见贡华南《心(画)与目(画)——中西绘画中的视觉及其位置》,《现代哲学》2009年第1期。(27)心之虚灵明觉即本然之良知,而其现实性上之应感而动即为意。
(27)《王阳明全集》,第47页。……眼中放些金玉屑,眼亦开不得了。将视听言动理解为耳、目、口、鼻活动,是将其限定为生理性活动。相反,五官诱导心,心逐声色,即不成其为心体。(16)《王阳明全集》,第90-91页。
因此,阳明首先反对专求之见闻之末,其次反对致其良知而求之见闻。此时花与人保持距离,花离开人,人离开花,花是花,人是人。《文子》认为,这种治道必须顺应人之性,合理安排人之欲,性、欲和谐即为王道。
性与欲的和是人合道的生存状态,也是社会平衡发展的理想状态。在《文子》看来,身体与天地在结构上就是相类的,天地的自然运行在于和,人的身体要健康、长寿,也要保持和的状态,过分的滋养必然破坏原本的和谐,也就成为嗜欲。农既是社会的基石,也是人性与人欲都不过节的典型。拘于名利世俗,身心必受其累。
(一)性与欲的对立 先秦诸子基本上都认为人性是先天的,即使是仁义这样的社会属性。外不乱内,即性得其宜。
孟子故意排除了人的自然属性(现代意义上的自然属性,不包括善恶),把人的自然属性排斥在人性的含义之外,这导致人成为纯粹的精神性存在。对人欲的贬低集中体现在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划分。故圣人损欲而从性[3]193。人性自然是人可以应时、循理的依据。
[3]87感就是在自然条件下,由他物所引起的联系。300年来,西方资本主义片面地发展了人欲,使社会经济获得了极大发展,但在人性问题上与中国传统人性论的相左也导致人在精神层面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而300年来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也不绝于耳。物之生化也,有感以然。之所以要跟随事物的发展,是因为时机稍纵即逝,时之至也,即间不容息[3]490,所以时机是宝贵的。
本文以今本《文子》为依据,为行文方便,下文直称今本《文子》为《文子》。这就是在否定礼乐的同时看到了它的功用。
宇宙万物之间关系的和谐,是以道为主导的,而人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和谐,是以心为主导的,从而人与天地相类。[3]148能体道就能恢复和保持人的自然本性,不因外物而放纵情欲,使性与欲得以调适。
当前,两种本子《文子》的思想和体系研究同样不应忽视。从无物之道生出有物之道,有物之道进而分化为气,[2]阴阳激荡,重浊为地,精微为天,首先生出天地,在天地的协助下,万物与人才在天地间产生,而精气为人,人得天地之灵秀,具体表现为人与天地相类,而心为身之主: 人受天地变化而生,一月而膏,二月血脉,三月而肧,四月而胎,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形,八月而动,九月而躁,十月而生。《文子》说人性欲平,嗜欲害之[3]393,欲不加以节制就离性过远而背性,从而伤性。《文子》的人性论是自然人性论,相较于以善恶论人性,《文子》的性静论,自然意味更浓,但他同样也注意到了仁义。乐者非能使人勿乐也,而能防之。这种逻辑建构,是从老子哲学直接发展而来的,但《文子》抓住反者,道之常也[3]14这一道的运动方向,又与老子强调人应当合道不同。
《文子》说:若风之过萧,忽然而感之,各以清浊应。不知道者福为祸[3]179,一要知道,从道的高度来理解事物的发展,二要紧跟事物的发展。
进入专题: 《文子》 。处理人与万物的关系,取决于性与欲的关系。
损性而从欲则会带来难以承受的后果:天之与人,有以相通。(三)《文子》人性论的合理性与矛盾 《文子》人性论显然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万物的产生和运动,是道反向运动的结果,这就是说,万物与道,在某种程度上是存在着背离的。《文子》人性论的这一转折,使他的思想得以摆脱老子的影响,而把目光聚焦于社会现实,阐释他的治国理论、教化与法的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在天人观上,《文子》深受老子影响,但是具体到人类社会,《文子》依据自己哲学的逻辑,又与老子有明显的不同。因此,把握具体事物的发展规律,首要的是把握道,如果不能以道观物,具体事物有时是难以把握的,《文子》说事或不可前规,物或不可预虑,故圣人畜道待时也[3]262,这也是说,畜道是应时的前提。
但是受其哲学的局限,《文子》认为,法度得以实行,最后的依据在于人性,因而不得不把人们能接受法度的那种情感和品性看作人性的内容。因为天人一体同构,所谓真人者,性合乎道也[3]167,保有这种人的本性,与天地亲密无间,就是人对外物的自然感应,人就成其为人,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二、《文子》的人性论 正是因为人与天地一体同构,人从而离道不远,所以人之性清静恬和。在《文子》全书,性与欲多是对立的,夫人从欲失性,动未尝正也,以治国则乱,以治身则秽[3]29,欲可乱国秽身,其危害足以震慑每一个知性之人。
《文子》认为,人性与人欲之间应当调适以达到和的状态,而要防止嗜欲,即过分的、不恰当的欲念。仁义礼智是在法成为维系社会运行的基本和重要准则之前,人们要遵守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行为规范,有其合理性。
(三)进退应时,动静循理 《文子》的天人观不是天人合一观,而是天人相通观,而天人之间相通的途径是感应。不失天性的人也就是无为者,是真人、至人。《文子》把人性与水性并举,一方面说明他是把人放在一般自然物的层面来讨论人性的,另一方面说明人性是先天的。当然,在人性与人欲都不被承认的时候,人只能是工具和奴隶。
夫使天下畏刑而不敢盗窃,岂若使无有盗心哉。相应地,一物因他物而起的变化就是对感的应。
(二)人性论的妥协 《文子》的人性界定,必然导出这样的结论:人性只与道相合,维持人生存的基本需要是合理的。在养神方面,《文子》说:尊势厚利,人之所贪,比之身则贱。
善恶属于伦理范畴,必定是在社会中与人发生关系才可能形成,与他人不发生关系、与社会隔绝的人,是无所谓善恶的。关 键 词:天人一体同构 感应 人性 人欲 性、欲之辩 《文子》在哲学史上长期被认作伪书、驳书而得不到重视。